國家發展和改革委員會、衛生計生委、人力資源社會保障部9日聯合公佈《關於非公立醫療機構醫療服務實行市場調節價有關問題的通知》,出台放開非公立醫療機構醫療服務價格、鼓勵社會辦醫的政策措施。為什麼要出台這些政策?這些舉措能起到緩解看病難,改善老百姓看病就醫條件的作用嗎?記者就此採訪了發展改革委有關負責人。
  放開價格
  有四方面的積極作用
  這位負責人說,2013年國務院出台《關於促進健康服務業發展的若干意見》,明確要求放開非公立醫療機構的醫療服務價格,促進多元化辦醫。為此,發展改革委會同衛生計生委、人社部制定了上述放開非公立醫療機構醫療服務價格等政策措施。這項措施對於鼓勵社會資本進入醫療衛生領域,促進健康服務業發展具有四方面的積極作用——
  充分發揮價格杠桿作用,引導和鼓勵社會資本加快進入醫療衛生領域,擴大醫療服務供給,推動多元化辦醫格局的形成,有助於緩解當前群眾看病難的矛盾;
  隨著群眾生活水平和健康意識的提高,對醫療服務的需求呈現多層次、多樣化趨勢,放開民營醫院醫療服務價格,有助於提供更多個性化和特色服務,滿足不同層次的醫療需求;
  民資更多進入醫療衛生領域後,政府可以騰出更多資源投入基本醫療服務,更好地保障社會公平;
  民營醫院加速發展,有利於促進醫療市場的競爭,推動公立醫療機構深化改革,進一步提高服務質量與效率。
  看病報銷
  醫保與公立醫療機構相同
  這位負責人說:醫療保險對非公立醫療機構執行與公立醫療機構相同的支付政策。凡是符合醫保定點相關規定的非公立醫療機構,各地都會將其納入職工基本醫療保險、城鎮居民醫療保險、新型農村合作醫療、工傷保險、生育保險等社會保險的定點服務範圍,執行與公立醫療機構相同的支付政策,不得區別對待,保證群眾在醫保定點的非公立醫療機構看病就醫費用能夠及時報銷。
  會否漲價
  保證價格水平基本平穩
  這位負責人說,目前,我國非公立醫療機構提供服務的市場占有率較低,在與公立醫療機構競爭中仍處於弱勢地位。放開非公立醫療機構價格後,由於在基本醫療服務上與公立醫療機構存在競爭,其基本醫療服務的價格會與公立醫療機構基本銜接,不會出現集中漲價局面。醫療保險也將發揮費用控製作用,保證基本醫療服務價格水平基本平穩,不增加患者負擔。
  四項措施
  加強監管,規範醫療價格
  這位負責人說,為便於群眾辨識和監督,各地今年6月底將集中公佈仍由政府定價的公立醫療機構名錄,名錄之外所有醫療機構都是非公立醫療機構,服務價格實行市場調節。
  放開價格水平的同時,政府將加強監管,既要通過價格杠桿促進非公立醫療機構發展,也要通過制定規則規範其價格行為,防止濫用定價權,保護患者合法權益。
  各地將制定醫療機構服務價格行為規範,並要求非公立醫療機構建立健全內部價格管理制度,合理約束價格行為;
  非公立醫療機構要嚴格執行明碼標價和醫葯費用明細清單制度,通過多種方式向患者公示,保持公開透明,自覺接受社會監督;
  政府將加強對醫療機構的行為監管,嚴控不合理處方及診療行為,維護患者合法權益,不斷提高服務質量和效率;
  加強價格監督檢查。暢通12358價格投訴舉報渠道,方便社會各界監督。
  新聞快評>>>
  讓市場在配置醫療資源中發揮應有作用
  三部委聯合公佈的《關於非公立醫療機構醫療服務實行市場調節價有關問題的通知》提出,放開非公立醫療機構醫療服務價格,並將符合相關規定的非公立醫療機構納入醫保,執行與公立醫院相同的報銷支付政策。
  國內外的實踐表明,醫療衛生服務儘管有諸多特點,但從供應方角度看必須遵從投入產出的基本原理和成本約束。從需方角度看,服務價格越貴,負擔越大,自然抑制需求,反之亦然。遵循市場規律,發揮市場在配置醫療資源中的決定性作用,就可以調動全社會力量,解放醫療生產力,滿足不斷增長的醫療服務需求。
  多年來,我國公立醫院壟斷了核心醫療資源,加之政府在配置醫療資源中的作用過大,導致非公立醫療機構發展緩慢,在整個醫療服務市場中的比重較低。
  此次出台的新政策重視市場在配置醫療資源中的作用,旨在用價格杠桿引導和鼓勵社會資本加快進入醫療衛生領域,擴大醫療服務供給,推動多元化辦醫格局的形成。這必將有助於緩解看病難,滿足人民群眾對醫療服務多層次、多樣化的需求。
  讓市場在配置醫療資源中發揮應有作用,讓更多民資加快進入醫療衛生領域,有望出現一大批堪與公立醫院實力難分伯仲的非公立醫療機構,成為救死扶傷的重要生力軍。這必將分流公立醫院壓力,造福城鄉居民。同時,政府可騰出更多資源投入基本醫療服務,更好地保障社會公平,讓百姓從中受益。
  關註焦點>>>
  1:1與9:1
  新政策能否改變醫療失衡局面?
  公立醫院在品牌、實力和市場份額上占據絕對優勢,占有90%的市場份額:去年前10個月,公立醫院和民營醫院總數之比為13440:10877個,大約1:1,但全國公立醫院總診療人次和住院人數與民營醫院相比均為9:1。
  30多歲的北京居民小包是個典型的“北漂”。不久前,她的丈夫突發腦溢血,在附近公立醫院搶救無望後,她設法將丈夫送往北京著名的宣武醫院。小包說,民營醫院魚龍混雜,想不到有哪家讓她放心的,所以從沒想過去民營醫院看病。
  小包對民營醫院的看法在億萬城鄉居民中確實有一定的代表性。
  北京大學中國衛生經濟研究中心主任劉國恩表示,由於體制機制等因素影響,我國民營醫院長期得不到應有的扶持,在技術實力和政策支持上和公立醫院待遇懸殊,多數民營醫院只能在公立醫院的夾縫中艱難生存。
  “在許多西方國家,醫療服務和技術最好的醫院往往是民營醫院,而不是公立醫院。在我們國家,情況正好相反,民營醫院得不到應有的發展,許多病人不敢去民營醫院看病,很多民營醫院也請不到、留不住好醫生。”劉國恩說。
  同許多民營醫院只有10餘年左右的發展歷史相比,我國公立醫院歷史悠久。新中國成立以來,公立醫院在發展過程中一直享受政府在人才培養、財政撥款、稅收、土地無償劃撥等方面的扶持。相比之下,民營醫院不但享受不到這些政府扶持,反而在人才引進、設備配置乃至體檢等政府服務採購等方面受到歧視。
  因此,新政策能否改變醫療失衡局面,是一個關註焦點。
  業內聲音>>>
  成都市西區醫院郝士權:
  對民營醫院發展
  更有信心
  “放開民營醫院醫療服務價格對民營醫院發展肯定有好處。讓我們對民營醫院的發展更有信心了。如果價格不放開,一些個性化的特色服務等業務就沒法做。”擁有四川省最大民營醫院——成都市西區醫院的郝士權說。
  耗資4億元,按照三甲醫院標準建設的西區醫院大樓高達26層,擁有800張床位,是四川第一個擁有三級乙等綜合醫院資質的民營綜合醫院。15年來,這家醫院擁有衛生技術人員663人,其中高級職稱80人,中級職稱120人,還配備了進口自德國、美國等上億元醫學診療設備。
  “這是2009年啟動新醫改以來破除以藥養醫體制最為有力的政策,對公立醫院改革和社會資本辦醫具有實質性推進作用,符合十八屆三中全會確定的讓市場在資源配置中起決定性作用的改革原則,為醫改趟過深水區提供了多層次的推力。”中國社會科學院經濟研究所教授朱恆鵬如是說。
  對於要求各地將符合醫保定點相關規定的民營醫院納入醫保等社保定點服務範圍,並執行與公立醫院相同的報銷支付政策,許多民營醫院認為這是重大利好。
  文圖均據新華社  (原標題:在民營醫院看病也能報銷)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hp35hpgyfa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